关于阿瑟·克拉克自然不必多说,他是三大科幻小说家之一,不过相比其他两位其实我对克拉克的作品看的是比较少的,但是比如《与罗摩相会》等作品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《太空漫游》系列作品可以说是克拉克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了,其知名度和评价我在此就不再多赘述。本文主要谈一下在《2001:太空漫游》中最打动我的两处地方。

所有曾走在地球上的生物中,猿人是第一批会凝视月亮的。虽说望月者可能不记得了,但在他小时候,他曾经伸手想要触摸那升上山丘的朦胧脸庞。

“望月者”的形象,即便对于没看过太空漫游的读者来说,也是一个十分经典的形象了。300万年前,我们的祖先第一次抬起头,望向了月亮,它当时在想些什么,甚至有没有“思维”这种东西,我们都无从而知。但300万年后,它的后代,从真正了解这是什么,到登上月球,甚至只用了300年。

人类的进化是否受到外界引导,我们无从而知。甚至连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形式,也是超出我们想象的。

最早来到地球的探险者,早已面临血肉之躯的极致。一旦他们打造的机器可以胜过他们的肉体,就是搬家的时候了。首先是头脑,然后只需要他们的思想,他们搬进由金属和塑料打造的亮晶晶的新家。
他们就在这种躯体里漫游星际。他们不再建造宇宙飞船。他们就是宇宙飞船。不过,机械躯体的时代很快也过去了。在无休无止的实验中,他们学会了把知识储存在空间本身的结构里,把自己的想法恒久地保存在凝冻的光格中。他们可以成为辐射能的生物,最终摆脱物质的束缚。
转化为纯粹的能量之后,他们又改变了自己。在千百个世界里,那些被他们舍弃的空壳,在无意识的死亡之舞中短暂颤抖之后,崩裂成尘。
现在他们是银河系的主宰了,超越了时间的限制。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游在星辰之间,也可以像一缕薄雾渗入到宇宙的缝隙里。但尽管他们已经拥有神祇般的力量,却也没有完全忘记自己的起源——在一片已经消失的海洋的温暖的烂泥中。

作为观测者的宇宙文明,其形态究竟如何,一直都是个谜。其中还蕴含着更加有趣的猜想,那就是高纬度的外界观测者。我们的世界是否是“虚拟”的,永远是个既不能证实,也不能证伪的命题。但是,也许有一天,我们能用自己的技术,搭建起一个虚拟的小宇宙,当生活在“虚拟世界”的AI开始质疑其世界的真实性,我们能否从观测者的角度,去了解到自己被观测的命运?

这些有趣的猜想,值得用一生去探究。